競賽得獎作品

2018 社會組 佳作─洲尾末夏

2018 社會組 佳作─洲尾末夏

「洲尾」是台北市北投區「洲美」社區的舊地名,2018年夏天,是大家與這片土地話別的最後時光。這裡自清朝初期便有先民移墾,因地理因素限制,仍保有許多特色風情。屬於他們的回憶或長或短;或淺或濃,都會隨著開發案帶來的工程被埋藏起來,拆遷以前,居民與孩子們在最後的盛夏,用生活、音樂與創作記下自己的樣子。
-
【製作團隊】傅逸佳 盧沛丞 謝欣耘
【指導老師】鍾宜杰
【評審評語】拆除遷移中的社區,孩子們把握最後一個夏天,在田野裡騎車奔跑,在廢墟房舍間穿梭,大人們則感嘆著歷史消逝,質疑開發與進步的意義。生動的跟拍攝影,留下最後的歡樂與惆悵,生動好看。

看詳細
2018 社會組 佳作─看不見的大怪獸

2018 社會組 佳作─看不見的大怪獸

一幅幅核廢料為主題的圖畫,出自於蘭嶼的孩子在美勞課上筆繪出來,從中表達他們對於核廢料與環境議題的關心。三位朗島國小的六年級生,透過環島進行測量實驗,及訪談家人,藉這次機會深入了解自己所生長的這座小島正面臨的問題。
-
【製作團隊】鄭宇騏 鄭勝奕 黃靜薇
【評審評語】這絕對是個迫切而且需要更多人關注的議題,在我們享用便利能源的同時,也請看看孩子們抓到的這頭大怪獸可能帶來的危害。

看詳細
2018 社會組 佳作─神姬

2018 社會組 佳作─神姬

名儀是美甲美睫師,月嬌是家庭主婦,因為人生的際遇,使她們成為神明代言人,這條路沒有男女區別,只有著各自人生課題與考驗,花樣年華的少女和尋找人生方向的婦女,面對著使命與現實的衝突她們該如何尋求平衡?
-
【製作團隊】張弘榤 謝傳蕓 蘇意惠
【指導老師】朱全斌
【評審評語】角色生動,攝影收音剪接都很好。在可以賣弄神蹟的地方,導演寧可選擇中性處理,不去討好觀眾,處處可見導演觀點。

看詳細
2018 社會組 佳作─紙鳶去哪裡

2018 社會組 佳作─紙鳶去哪裡

康慧賢,28歲,高雄囝仔,來到雲林水林當友善小農,追求心目中理想的生活,但農業與農村的環境,使他在追求理想生活的過程中產生變化。現在他有兩個身分,是農夫也是國小兼職老師。
記錄他在理想與現實中如何取得平衡,而面對這樣的農村環境,又如何以自身所長幫助當地。
他,會在這裡待多久呢?
-
【製作團隊】黃鈺淳 張嘉玲 林敬庭 劉明捷
【指導老師】蔡順仁
【評審評語】懷抱農夫夢的年輕人,透過以工代宿的方式學習務農,進而租地耕種、在做中學,又投入小農組織。主角沒有雄心萬丈的抱負,有的是一步一腳印的努力,以及毫不隱藏的懷疑和猶豫,更顯示出年輕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

看詳細
2018 社會組 環境生態特別獎─上山走走

2018 社會組 環境生態特別獎─上山走走

透過阿里山鄒族獵人的日常與打獵過程,看見獵人與自然、土地的深厚連結,並揭開狩獵文化的神祕面紗。
忠實地記錄在這阿里山山林之間所存在的獨特生活體系,並讓觀眾了解狩獵對於原住民的意義。其背後蘊含著身為獵人的驕傲、執著和溫柔,以及整個成長環境背景,對於獵人價值觀的養成。
-
【製作團隊】田瑀 宋映萱 劉伊翎 李宣萱
【指導老師】蔡崇隆 吳政龍
【評審評語】鄒族人不說上山打獵,而說上山走走,去拿一些獵物,影片追隨獵人浦少光上山,細膩地呈現他的狩獵活動,以及他在部落裡的自在生活。這部影片讓我們看到原住民與大自然相依相守的傳統,他們早已在實踐「現代」的環保意識。

看詳細
2017 小學組 金牌─雪隧世代

2017 小學組 金牌─雪隧世代

臺北搬來的謝家,常常往來宜蘭和臺北之間,他們已經整整走了十年的北宜高和雪隧。而這十年,也剛好是謝清懷和他的同班同學,離鄉或返鄉過程中,共同或是唯一的記憶。清懷跟他五個同學一起走過這217年來所有宜蘭對臺北主要的交通要道,竟發現他們穿嶺出雪隧後是看不到龜山島…
-
【製作團隊】蘇錫彥 趙偲羽 張秦嘉 王逸宸 陳蕎芯
【指導老師】謝清槐 許家昇 蘇勝祥
【評審評語】由老師、同學與家長總動員,以雪隧開通十週年為發想,引發孩子們進行街訪,也親自體會不同時代的宜蘭人去臺北的路徑。影片企圖心不小,也展現了大人與小孩攜手合作的成果,結合了媒體教學與歷史踏查課程。

看詳細
2017 小學組 銀牌─守住南郭1920

2017 小學組 銀牌─守住南郭1920

社區裡有一群老房子稱為「南郭郡守官舍群」,從1920開始便是縣政府高等官員宿舍。然而,老建築在環境和時代的變化下,多是以拆除收尾。
我們相信「有認識才會有尊重,學會尊重才能珍惜」。
建築物是時代的見證者,我們透過行動和城市裡的人一起讓「南郭郡守官舍群」活過來,地方的故事繼續說下去。
-
【製作團隊】朱紹瑄 謝宜軒 高語謙
【指導老師】吳嘉明 陳宥妤
【評審評語】這是一部紀錄片,也是一個田野的實踐,老師帶領一群小朋友共同關注老建築,企圖保護歷史文化資產,令人不禁對下一代懷抱更高的希望。特別是老建築的再利用,不再只是創意行銷的商場,而成為小朋友學習知識的田野空間,真的很棒。

看詳細
2017 小學組 銅牌─花生什麼樹

2017 小學組 銅牌─花生什麼樹

行道樹的存在對環境生態、交通安全和生活品質等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四年級上學期的主題探究課程,我們以「花蓮市行道樹」為主題進行學習,原本對行道樹沒有太多關注的我們,因此產生了一些改變…
-
【製作團隊】王胤育 吳睿哲 廖彥彰 蔣海晴 莊宜蓁
【指導老師】龍麗華 吳庭葳 陳俞君
【評審評語】難得看到記錄有關行道樹的照護,這是一個好主題,因為大部分的居民不關心臺灣老樹,更何況是行道樹,謝謝你們。雖然影片表現稍稍生澀點,但整體架構相當完整。衷心希望透過小朋友關心路樹的熱情,能讓臺灣居民行車走路時,對路樹多一點點溫柔的注目與感謝的心。

看詳細
2017 小學組 佳作─走揣水餅的人情味

2017 小學組 佳作─走揣水餅的人情味

一年一度的岳王祭典,是長興國小學生必修的課程,令孩子們開心的是祭典結束後,每個人手上拿著傳承百年的水餅,幸福的品嘗著。臺南地區水餅的習俗只限特定地區(永康、新化、仁德),本影片旨在透過水餅認識家鄉主要的傳統文化,探討傳統節慶和生活的關係,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
【製作團隊】周子馨 嚴泓淳 郭旻宜 程泱錤 許燁綾
【指導老師】陳文凱 宋幸眞 郭綺文
【評審評語】田野調查觸發行為的決定,行為的決定再觸發敘事的脈絡。層層疊疊觀照內在原點的好奇心,逐漸擴張成一部耙梳歷史,卻同時也映照當代變化,層次豐富的紀錄片。
 

看詳細
2017 小學組 佳作─我和香魚阿公

2017 小學組 佳作─我和香魚阿公

我跟阿公相處非常不好,所以盡量都順他的意,但是在這個暑假阿公知道我在做紀錄片,我想阿公一定知道我在認真的做事情,所以阿公在我拍紀錄片的時候都很配合,我覺得阿公非常辛苦,像早上五點出門餵魚養魚晚上7點過後才能回家。阿公跟以前不一樣,因為阿公知道我在做一件正經的事。
-
【製作團隊】李能弘 雷惠佳
【指導老師】游政男 陳君豪
【評審評語】真實不做作地記錄下主角與阿公之間的互動關係,沒有花俏的製作技巧,卻更顯生動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