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得獎作品

2012 小學組 佳作─中華城

2012 小學組 佳作─中華城

在我們學校旁有一個大水池,為了了解它的成因,我們發揮柯南的精神,去探索它為什麼會形成以及大家對它未來的希望
-
【製作團隊】林穗蘋 林奕嫻 李翊汝
【指導老師】楊申弘 林佳樺
【評審評語】一塊台糖舊廠房土地,應該作為購物商城、公園,或者保留作為產業文化景觀?雖是一個個案,卻是台灣各地目前普遍面臨的問題,本片帶我們思考,廢棄空間應該如何活化利用的嚴肅課題。
 

看詳細
2012 小學組 佳作─小小護理員

2012 小學組 佳作─小小護理員

沉靜的聲響伴隨著儀器的滴答聲在諾大的空間裡迴蕩,這裡是照護病患的護理之家。
因為家庭因素,13歲的阿財從小便跟著母親在護理之家工作,那裡便是他童年生活的記憶。面對行動不便的長輩,阿財秉持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信念陪伴這裡的長輩,這樣的生-活經驗,讓他有著遠遠超過同齡孩子的耐心和關心。阿財的故事讓「生命教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生命教育的實踐。
-
【製作團隊】黃宗南 陳永財
【指導老師】馮志仁 連偉志 林柏瑩
【評審評語】以國小學生的視角卻能觀察到生命交關的現場裡,細微的感情流動,以及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都需要極大的勇氣面對孱弱生命裡的種種為難。乾淨與平穩的鏡頭透見小小拍攝者的溫柔善良;早熟的影片語彙為大家訴說生命故事。
 

看詳細
2012 中學組 金牌─我們這醫家

2012 中學組 金牌─我們這醫家

山區裡,有許多老人住在這裡,但是山區的交通非常不方便,讓老人們非常困擾,有些老人會搭計程車,但車資很貴;而有些老人會搭公車,但是要走一個小時的路,才能走到公車站牌。
為了體驗老人看病的辛苦,我們親自走到公車站牌,但我們還沒走到一半的路,就已經累壞了。
上了公車以後,我們發現在車上的老人,都是自己一個人去市區看病,因此很容易發生危險。
我們回家討論,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我們上網查詢資料,發現雲林縣華南國小有設置社區醫療站。
我們發現他們設立的緣起是五年前,有一群學生發現老人往山下走,他們很好奇,就去和華南國小的陳清圳校長報告,然後了解山區老人的食衣住行,發現山區的交通很不方便,校長向各界募款,然後募了一輛社區醫療車,又請了一位司機,最後請了醫生、護士和藥師,最後成功設立了「社區醫療站」。
但是能不能永續經營下去,還是個未知數。
-
【製作團隊】陳德範 徐華隆
【指導老師】陳清圳 陳泰安
【評審評語】透過對山區交通不便的獨居老人的關懷,從而展現對大環境的注目與巡禮,因為一種努力的連結而使得醫生護士的神聖使命得以貫徹, 題材動人也深見人文關懷。
 

看詳細
2012 中學組 銀牌─走入‧傳承

2012 中學組 銀牌─走入‧傳承

這部影片內容在介紹我們家鄉埔里的特有文化---建醮。
每逢兔年及鼠年的建醮儀式,是埔里重要的宗教盛事。鼠年建醮是在我們5歲的時候,當時我們對建醮懵懂,這次兔年建醮我們跑遍鎮上每一個醮壇,想要瞭解建醮的儀式與內容。建醮時,埔里每條大街小巷都染上了建醮的色彩,居民合力捐贈與設計每個醮壇,並且所有的居民與寺廟都依照恒吉宮的時辰與指示進行約廿天的儀式。建醮儀式影響我們最多的是所有居民會自動配合吃5天的素食,有趣的是在這五天我們學校也是只供應素食,無論本地人或外地同學這五天都只有素食可選擇,直到放水燈的那天為止。隔天大家會帶著牲禮去各個分壇拜拜。最後一天晚上,大家會邀請住在外地的親朋好友來家中吃拜拜,一同為建醮畫上完美的句點。可見建醮對我們埔里人來說,不僅僅是為了祈福消災而已,還包含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是個不可或缺的的傳統文化,所以我們用心記錄我們十七歲這年令人印象深刻的建醮,希望能讓大家了解埔里、建醮,也希望這項傳統文化能繼續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
【製作團隊】嚴郁婷 朱雅琪 洪仕杰 劉家丞
【指導老師】吳美育
【評審評語】從最熟悉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身旁事務紀錄起。作者藉由紀錄片的拍攝,回頭觀看自己的生活領域。是一部具有啟發與探索自我的作品。
 

看詳細
2012 中學組 銅牌─思鄉曲

2012 中學組 銅牌─思鄉曲

繁華的都市生活是許多人追逐夢想的地方
一個18歲北上讀書的少女也不例外
曾經她喜歡這裡熱鬧的氛圍
遊走在城市之間 透過鏡頭
她看到形形色色來去匆匆的腳步
繁華的都市生活是許多人追逐夢想的地方
一個18歲北上讀書的少女也不例外
曾經她喜歡這裡熱鬧的氛圍
遊走在城市之間 透過鏡頭
她看到形形色色來去匆匆的腳步
每個人的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但她
卻漸漸開始對城市的快節奏感到壓力
想起故鄉土地的芬芳
兒時記憶的呼喚
那兒的陣陣稻香與蟲鳴鳥叫
故鄉的家人
永遠是最溫暖的依靠
那種赤足踏在泥土上的感覺
是多麼的踏實美好
不如歸去
田園將蕪 胡不歸?
-
【製作團隊】曾婉慈 徐秉宏 溫曉惠 黃恩敏
【指導老師】林金煒
【評審評語】以後設主觀的鏡頭呈現台北與家鄉之間的落差與感受,不僅突顯了兩者之間外表的差異,甚至在精神領域上也提供了更多人文省思。
 

看詳細
2012 中學組 佳作─陶醉鶯歌

2012 中學組 佳作─陶醉鶯歌

在這個暑假,我們一行人到了鶯歌的陶博館。在本館裡紀錄陶瓷的發展史、也體驗到以前燒窯的過程、了解陶瓷與科技、工業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而在後方的藝術園區,我們看見了陶瓷與觀光休閒的結合,原來陶瓷不只是一項「物品」,它也可以融入在我們生活中,將它變成一種休閒。
-
【製作團隊】王欣婷 彭康奇 游盈姍 楊佑萱
【指導老師】林純慧
【評審評語】該作品以陶博舘作主题诉求、不僅井井有條地介紹鶯歌陶藝、也结合生活、建築、傳承的面向、敘述结構雖然老套、但堪稱四平八稳、攝影與剪接技術相當出色、是对綠色鄉土的另類詮釋。
 

看詳細
2012 中學組 佳作─客家香‧湖口情

2012 中學組 佳作─客家香‧湖口情

湖口不像其他老街有數不清的店家,也沒有輝煌華麗的民宿,但是從日據時期便開始完整保存的舊建築依然吸引了不少朝聖者前往體會現在就讓我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吧!
湖口老街位於新竹縣湖口鄉,台一線旁的湖鏡村內,約在民國3年開始建立並保存傳統的巴洛克式建築,歐式風格本土建材與石版街道,在典雅之中顯露出一份思古幽情。
湖口車站於民國十八年十月一號遷出,原設於該地的機關團體與商家也紛紛尋找新的據點 ─ 新湖口,於是老湖口變得不再熱鬧。民國36年天主堂建立後,老街褪下了光環,真正湮滅了老車站的痕跡。雖然天主堂現在已無宗教活動,但儼然已經成為了老湖口的地標。
歷史久遠的三元宮、百年歲月、芋香餅舖等等,古樸的味道與老街相互輝映,成為了湖口鄉發展史上的特殊風采。
-
【製作團隊】陳玟汝 黃詩雅 蔡佩珊 蔡瑋鈴
【指導老師】林書淇
【評審評語】湖口有知名的老街,保持著純樸的風貌,還有濃厚的客家風情。隨著片中人物的引導,得以一步一步領略湖口老街和客家文化之美。
 

看詳細
2012 中學組 佳作─改變桃米與現在的我

2012 中學組 佳作─改變桃米與現在的我

桃米是一個位於海拔大約430至800公尺之間的村莊,擁有著多樣的生態,是個美麗的社區,這裡就是我的「家」,回想起以前的桃米,是個默默無名的地方,經過921大地震,地牛翻身般,建築物變得東倒西歪,但社區中的居民不被地震所打敗,努力站起,,把福同宮活動中心的遺址變成了台灣第一個社區型活動中心,並再97年時新故鄉基金會從日本挪來紙教堂,也將桃米的生態做了規劃,靠著大家的合作,造就如此成功的觀光。我身為社區的一員,我也要位桃米盡份心力,也希望可以記錄下我在桃米的點滴與我對桃米深刻的情感。
-
【製作團隊】周瑋琳 羅玉慈
【指導老師】吳美育
【評審評語】桃米社區在九二一地震後獲得重生,並且成為全國知名的社區。本片紀錄桃米社區地震前後的轉型,社區的生態和人物,忠實呈現一個社區的變遷。
 

看詳細
2012 中學組 佳作─吉貝島的希望工程

2012 中學組 佳作─吉貝島的希望工程

透過『吉貝海上生活工場─石滬工法研習營』計畫,將為期8天的漁村生活及工作體驗紀錄下來,影片內容包括1.岸礁上的基本工法搭建實習、2.敬謝大海的祭祀紙錢課程講解、3.實際下海修建石滬工程、4.各組自由社區訪談等四大項,進一步來認識吉貝的社區組織發展,及石滬所面臨的問題。藉由深度的生活體驗發現吉貝的漁業組織、修建工法、生物環境以及先民對海洋的認知等等更深層的文化元素,培養對土地的認同感與責任感,進而主動關懷、疼惜台灣,讓我們能夠更加的認識到這片土地的美。
-
【製作團隊】白智維 莊賾安 黃冠倫 朱益賢 沈鈺翔
【指導老師】顏于軒 劉文政 鄭暐縈
【評審評語】吉貝石滬守護者和同學全程以Holoh語對話,自然而生動,而且成功展現了吉貝石滬守護者的個性和對石滬的想法,相當珍貴而難得。同學間的互動和對話也很自然。整個拍攝過程是同學們謙虛地向吉貝石滬守護者學習什麼是石滬?如何製作石滬?並實際動手作,是一個尊重在地知識、學習在地知識的過程,很有意義。
 

看詳細
2012 中學組 佳作─台江近鄉情

2012 中學組 佳作─台江近鄉情

台江?似懂非懂的問答,道出我們對環境的冷漠。
家鄉-台南市安南區,就位於台江之地。土地貧瘠、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造成城鄉差距。在家鄉的這片土地上,有一群愛家鄉的人,從大廟興學為起點,開始一連串台江文化運動的推動,整合資源並參與公共政策,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覺醒,串連起大家愛這片土地的心,「土親,人就親」。
-
【製作團隊】陳羿妘 林子涵 劉育均 許庭禎 吳以恩
【指導老師】黃莉珺
【評審評語】由一個地名而衍生出一部紀錄片,詳實地告訴觀眾訊息。製作團隊雖仿效電視節目的製作方式,卻也不失創作的能量。
 

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