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分類

2014 社會組 佳作─大劃蘭嶼

2013年10月17日,內政部公告實施「全國區域計畫」,主為讓國土保育及發展有明確的上位指導原則,故當中央擬定空間發展的基本原則後,各縣市政府就必須辦理實質空間規劃,即是縣市的區域計畫。而區域計畫將牽動土地開發與利用,更關乎安全、生態、環境、景觀等。近來大家所關心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及原住民土地使用,皆屬區域計畫範疇。2014年5月16日,台東縣政府至蘭嶼鄉公所進行區域計畫的公開徵求意見說明會,引起當地達悟族人的反彈。
-
【製作團隊】高潞‧以用‧巴魕剌
【評審評語】一個關於蘭嶼開發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鄉民與自已的公部門(鄉公所),但攪亂一池春水的卻是遠在幾百公里外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影片談的是雖然是新事件,但卻是個老問題,可悲的是老問題的不斷出現,也表示蘭嶼從沒正面被對待與認真處理。作者相當直接地表達當地居民的想法,做出有力道的控訴與表達。是一部相當值得被肯定的影片,而影片中的問題,也值得我們去深思。
 

看詳細

2014 社會組 佳作─Lhikolao的歸途

2009年莫拉克風災淹沒了新好茶,也重創回舊好茶的路,好茶部落族人克服萬難,不畏危險試圖搶修回舊好茶的路,部落召集族人投入探勘、修路和紀錄等工作,本片由部落年輕人拍攝紀錄族人們共同修復道路與殷勤盼望回到故鄉的艱辛故事。修復舊好茶古道計畫由壹基金捐助善款,好茶社區發展協會與台大城鄉基金會共同執行。
-
【製作團隊】羅正皓 蔡敏男 董彥希
【評審評語】用曲折的路呈現遷徙的堅辛,用詩人的話傳達故鄉的思念,在一步接續一步的歸途上,更顯不放棄的精神。
 

看詳細

2014 社會組 特別獎─石蚵

從小我家除務農外,古寧頭北山那片海蚵田,是家裡的另一個重要收入來源。父母仰賴蚵田養活家人。嚴暑寒冬,爸媽都得帶著採蚵工具,走一、兩公里遠的潮間帶泥地到自家蚵田,鏟下花崗岩石上的石蚵,清洗後,再一簍簍用扁擔挑回家,整個過程十分耗費體力,雖然辛苦,但這片海讓古寧頭的蚵民得以養家。近幾年,兩岸往來頻繁使船班增加、對岸漁船越界捕魚、採砂船抽砂、垃圾汙染、氣候變化…都使得這片海域受到嚴重衝擊。石蚵越來越瘦、魚越來越難抓,後繼無人與大環境的變化,430年的石蚵田還能維持多久?
-
【製作團隊】李開地 鄧慧珍
【評審評語】影片藉由作者自身的旁白,搭配父母家庭的故事,撫養自己長大的石蚵,回頭去看自己成長村落的變化。面對時代的巨輪壓制而來的,是擋不住的開發與毀壞,作者娓娓道來一段令人感傷的故事,帶有鄉愁的、思念的、卻又無能為力的。本片在影像美學有相當程度的成功,作者往後若能在聲音上加強,相信是會有更好的成果。
 

看詳細

2013 小學組 金牌─池上斷層之學校有鬼

校園中的椅子常會移動、門也怎麼關也關不起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一群小學生帶你揭開校園怪象的神秘面紗,原來在斷層帶的學校也可以這麼有趣。
池上的大坡國小就位於斷層帶上,不斷移動的斷層,也使學校的建物隨著時間的變化,也跟著上下移動,像是一所活著的學校。大坡的孩子們,用鏡頭帶領我們一起探查斷層所帶來的怪現象。學校的師生們以及鄰近的居民,也學著與斷層和平共處,學習適應會移動的土地。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個神奇的地質奇觀吧。
-
【製作團隊】涂釗睿 吳典融 潘冠吉 潘浩宇 盧彥碩
【指導老師】林睿瑾, 洪春景
【評審評語】影片呈現孩子們飽滿的能量,感受到他們在拍攝提問時的好玩心情及自發態度。幾位活潑生動的主持人,帶領我們進入校園,多面向地介紹了地質知識、地震影響及當地居民的人生觀。要繼續探險下去喔!

看詳細

2013 小學組 銀牌─鄉下野孩子

還記得,雙腳埋進土裡那種腳踏實地的感覺嗎?還記得,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有多麼令人舒服嗎?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在水泥叢林的各處,人人「低頭」臣服於科技的腳下,衣食住行無都需要小小螢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連快樂都要從小小方框中獲得,抬起頭來吧!看看生活的周遭,有藍藍的天,白白的雲,聞起來有草香的稻禾,吃起來有土味的野花,還有流過童年記憶的大水圳,農村裡有太多秘密基地等待著我們去發掘。鄉下野孩子生活的地方,可以仰望沒有框框界線的大世界,就像孩子們手中的風箏一樣,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鄉下的生活充滿田野樂趣,只要用心體會,到處都是有趣的事物,還在等什麼?跟我們一起當鄉下野孩子吧!
-
【製作團隊】江富善 賴邠
【指導老師】連偉志, 馮志仁
【評審評語】以客家母語做旁白,孩子們沒有距離感地在攝影機前自在來去,呈現令人豔羨的野孩子生活。高難度的水中攝影,成功捕捉孩子們玩水的開心;空鏡的運用,適當地呼應了迎風飛舞的風箏和孩子的心情,真想當個野孩子!

看詳細

2013 小學組 銅牌─我的饅頭爸爸

我的爸爸從小看著他的父母做小生意,養育他們很辛苦,所以當爸爸放學或放假時,會去做小工或在家裡幫忙,後來阿公阿嬤接觸到饅頭的行業,爸爸認為那是一技之長,就開始和爸爸媽媽學習做饅頭。當兵退伍後,爸爸開始四處尋找合適的店面創業。
一開始,爸爸一個人到外地工作,每天早上2:30就要起床開始做饅頭,一直到中午做完,因聘不起人下午還要自己顧店,因此,隔壁左鄰右舍看到爸爸年紀輕輕就會想出來打拚創業,給了爸爸非常多的幫助,自動幫爸爸顧店,因此,大家都會常常笑著說「阿民的店,是大家的店」。在打基礎的過程很辛苦,爸爸知道繼續做一定有機會,但房租的壓力讓他在第一年租約即將到期的時候,掙扎到底要不要再繼續,也就在那關鍵時刻出現轉機…
-
【製作團隊】古韻琳 詹一依 古振佑
【指導老師】李尉成
【評審評語】透過孩子的眼睛,以深情的鏡頭凝視父親的工作場景、並適時地加入祖父及鄰居的看法,故事結構層次分明,破題表現很活潑,夾議夾敘娓娓道來,看到人性的善良及感恩回饋的心,很動人。

看詳細

2013 小學組 佳作─等待.飛魚

住在東海岸的阿美族人,在每年四月~六月期間,
月桃花期開始,就是他們划向大海補捉嘎嘎ㄏㄨㄥˋ(飛魚)的美麗季節。
凱欣的爸爸今年也不缺席,挑選美好的夜玩出海,在岸上等待的家人祈禱會是豐收的ㄧ晚。
長濱大俱來港不同於大眾印象中的港,在沙岸上停著三艘膠筏,
其中ㄧ艘就是爸爸的金福二號。
出發嘍!村莊裡的壯漢聚集到海岸邊,
一起用力"推船出海"。
每次拍攝到這,心裡好感動!
不過飛魚的量ㄧ年比ㄧ年少,用膠筏,魚網捕魚的爸爸,
魚獲比不上設備齊全的漁船,但我們還是誠心感謝每次的成果。
我笑問爸爸要捕魚到幾歲?
爸爸說:只要還有力氣,每年都要回到大海去。
捕捉上岸的飛魚,各家都有各家烘烤技術,
是依那(媽媽)展現拿手絕活的時刻。
熱呼呼的飛魚乾是阿美族的傳統美食之ㄧ,飛魚季節請記得要來品嘗。
-
【製作團隊】王凱欣 林恩綺 曾祈恩 黃冠傑
【指導老師】林志賢, 高雅琳, 高雅筑
【評審評語】以青澀的思維與童稚,用心觀察周遭世界;可以理解,本作品雖在製作技巧上有其可加強之處,但以等待.飛魚來隱喻小朋友對外在世界的想像,確實給人有真誠的對話。整體而言,本作品的生活語言,除了有趣之外,堪稱是坦然訴說當地的共同記憶的表徵。

看詳細

2013 小學組 佳作─尋找光復三寶.紀錄趣

紅樹林、蚵、鹽是七股地區的三大特色
而當地的小學-光復國小校園內就有這三大特色的元素
更特別的是--在台灣幾乎絕跡的紅茄苳,卻在光復國小復育成功
這是一個值得你我探訪的小學
光復國小的校園內有:
紅樹林植物:紅茄苳、海茄苳、紅海欖(五梨跤)、欖李、水筆仔
紅樹林伴生植物:土沈香、黃槿、台灣海桐、苦苓盤
濕地生物有:三種招潮蟹:清白招潮蟹、網紋招潮蟹、北方呼喚招潮蟹、彈塗魚、寄居蟹,濱海鳥類常來光復的紅樹林溼地覓食
光復國小在七股潟湖區,因此可搭乘竹筏來趟潟湖紅樹林生態之旅
走進無人島的網仔寮沙洲觀看木麻黃林、馬鞍藤草原
看看定置漁網特殊的捕魚景觀與平掛式牡蠣(蚵)養殖的場景
品嚐美味的蚵並體驗烤蚵的樂趣
在光復國小也有個小潟湖
學校邀請龍海號的林船長來教導綁蚵串的技術
並在學校的小潟湖區架了兩座蚵架-牡蠣養殖
因此光復國小有了蚵田
收成時--肥又嫩的蚵仔
就成了蚵仔麵線、蚵仔煎、蚵爹..等等的美食
光復國小周邊有完整保存鹽文化,是個鹽的知識寶藏區
台灣的鹽業從1665年開始,2002年全面關閉
從台灣鹽博物館、鹽樂活村、鹽山可以讓你對鹽的歷史有了完整的知識學習
更能讓你體驗過去鹽場的工作情景......
這部影片是由台南市七股區光復國小的學生製作
透過尋找光復三寶,關懷在地的行動中
讓你對七股地區的生態、環境、產業、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
【製作團隊】陳翊嘉 黃品翰 許維庭 王詠琪 張芷榕
【指導老師】吳翠娥, 陳怡安, 黃惠君
【評審評語】到過台灣鄉下的人都應對此一作品的親切與動人敘事,有一種說不出的純樸感受。群找光復三寶這部作品,也許不是曠世之作,但是,這些小朋友藉由這部影片,由內心積極觀察他們所居住環境中的人與物,卻會讓人有一種,桃花源中群找自己夢想的感覺。

看詳細

2013 小學組 佳作─我想有個新學校

雲林縣古坑鄉草嶺國小自辛樂克颱風的無情摧殘之下,學校的邊坡逐漸剝落,造成人心惶惶,因此全校師生過著顛沛流離的求學路程,從借用避難中心、三合院古厝至目前的停雲山莊飯店,教學及環境上非常不便,鑑於新學校已快落成,特此拍攝這部紀錄片讓學生們內心透露出非常想要有個新學校的渴望以及緬懷寄人籬下及創校的艱辛。
-
【製作團隊】林冠佑 劉惠馨 林欣儀 謝沛書 鄭淑文
【指導老師】林郁穎, 鄭朝正, 陳政曄
【評審評語】本作品在時間與空間的敘事,給人有共同期待與共同享受,一群小孩長時間經營影像記錄自己的生活情境演變得喜樂,更加入小學生在經歷外在天災卻仍能樂觀且共同參與,用心經營大家所期待的新學校,當學生共同舉出「我想要有個新學校」紙牌時,正是引片最感人的時刻。

看詳細

2013 小學組 佳作─我和阿公的冬山河

我們從小就常常聽到阿公說,冬山河以前的故事,我們要了解其中的故事,所以我們從河流源頭開始踏查到下游。
我們三個回家和長輩說:冬山河清涼、環保又休閒,真是一個好玩的地方。阿公、阿嬤和姑姑,都很高興現在的冬山河和以前不一樣,但他們說以前的冬山河是一條可怕的河,這讓我們有點害怕,他們那時候的冬山河和現在有什麼不一樣他們說冬山河以前兩邊都是低窪地區的農田與住家,如果像遇到下大雨啦,水量排不出去就淹起來了,像稻子收割第二期的時候,秋天比較會下大雨農夫都用那個鴨母船,載運割稻的用具還有稻米,人如果走下去,水都快淹到腰部了。
阿公還說,冬山河整治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它要很多人的努力和一點神奇的機會。經過這一個多月的體驗,包括訪問長輩、到冬山河踏查、去蘭陽博物館收集資料、用平板電腦寫筆記、製作影片等,我們學到很多東西,在訪問阿公阿嬤有關冬山河時,我們感覺到了阿嬤和她的家人在與環境搏鬥的故事,和長輩們用他們僅有的資源,努力的生活下來的精神。
-
【製作團隊】游易宸 蔡赫瑀 賴家慶
【指導老師】游政男
【評審評語】在那耳熟能詳的鄉下生活情境中,就是那些當地人的真誠語言與情境,最能引發大家對宜蘭冬山河的對話。此一作品加入小孩與老人的敘事,代表著另一種傳承及對共同生活空間的心中故事,本作品的整體表現應說精神意義大於影像的形式意義,相信,這也是大家所期待,用心說故事的另一種典範。

 

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