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腦基金會今年首度與彰化大同國中合作創意閱讀與數位應用學習計畫,帶領孩子拍攝具備彰化特色的紀錄片。4月30日首度帶隊至芳苑拍攝全世界獨有的海牛。由大同學中何婷婷老師與王教哲老師帶隊,至牛墟訪談養牛人家並實際體驗搭成海牛車,不僅與蚵農訪談了養海牛的心路歷程,也為海牛留下眾多珍貴的影像紀錄。
 

 
大同國中由何婷婷老師於校內成立電影創作社,招攬對電影創作有興趣的同學一同加入,數年下來成績斐然,社團成員已經累積許多作品。社團目前以八年級(國二)同學為主力,上學期已經培養這批同學拍攝其他社團的活動做為小試身手。這學期開始挑戰長度較長的紀錄片。這次共有15位同學加入拍攝紀錄片的行列,共分三組,拍攝主題包含彰化芳苑的海牛、熱門的微熱山丘鳳梨酥產業以及彰化特有的植物蘋婆。其中以拍攝海牛組的人數最多,共有六位同學組成海牛特攻隊拍攝團隊,4月30日也是海牛特攻隊首日外拍。
 

 
拍攝第一站由芳苑地方文史工作者魏清水大哥帶領同學來到彰化現存唯一的專業販牛業者洪阿田伯伯的牛墟。洪伯伯所販售的牛以耕作牛為主,目前牛墟中仍有八至九頭成牛。同學也把握機會詢問有關飼養牛隻的種種問題。洪伯伯也提及,過去農業社會養牛盛行,商機最好的時候每年可以交易出四百多頭牛,現在每年僅剩三四十頭牛的交易量,目前生意僅能勉強下去,因時代的轉變,耕作牛的市場也已成夕陽產業。養耕作牛有許多的竅門,和一般肉牛不同,必須教會牛拉犁與拉車,有許多技巧很怕等他退休後,也跟著失傳,期待政府能夠重視這類傳統文化的保存,有管道讓這些技術能夠傳承下去。
 
拍攝第二站則探訪芳苑目前惟一的海牛第二代洪昭龍大哥,洪大哥是目前養海牛的人家中唯一的第二代年青人,其他會駕馭海牛的幾乎都已經是老人家,另外養牛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照顧牛隻也需要許多專門的紀錄,農村也面臨人口外流與老化的狀況,要有第二代願意接手實屬不易。過去海牛是因應蚵農養蚵的產業,需要依賴牛車將養蚵人家載運到海邊的潮間帶,海牛與養蚵產業是一體共生的。但過去需要依賴的海牛,現在已經被機器三輪車的鐵牛所取代,雖然蚵農仍在潮間帶裡養蚵,但帶著蚵農前進潮間帶的,已經是馬達帶動的三輪鐵牛,機器鐵牛在速度跟載重的能量上都勝過海牛,現在僅有部分的人家仍以海牛從事載蚵的工作,更多時候則轉型成觀光海牛,載運觀光客至潮間帶體驗挖蚵。
 

 
洪大哥於接受同學訪問時,也分享了一般農戶在飼養海牛的種種。其實牛的體質相當敏感,在路上拉車時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驚嚇,例如車輛太過靠近或有巨大的聲響,都會影響牛隻的狀況,更嚴重時可能會讓牛暴衝,因此並不是每一隻牛都適合上街拉車,也都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再者談到目前海牛的現存情況,除了飼養戶面臨高齡化的情況外,目前牛隻也面對同樣的問題,隨著農耕牛的市場衰微,不僅是牛隻來源變少,過去養牛需要的自然環境也逐漸稀有,從前隨處可見的水塘與草地現在都已經越來越少。且海牛的功能早被機器鐵牛取待,許多目前的海牛人家都不願意再養新牛。目前僅剩下八頭現役海牛,三年後可能數量會再減半,凸顯了海牛文化面臨消失的危機。他也將家中的海牛取名小龍女,自己則稱自己為楊過。
 
最後一站的探訪行程,同學至芳苑最大的普天宮外集合,實際參與搭乘海牛至潮間帶的行程。由海牛主人八十四歲的李福相爺爺與他的海牛伙伴小白一起帶領同學至潮間帶體驗挖蚵。許多同學都是第一次搭乘牛車,興奮之餘也不忘在牛車上和李爺爺持續訪問。至潮間帶體驗海牛只能在每天退潮之後,才能下海。在前往潮間帶的途中,也不斷有其他蚵農駕駛機器鐵牛超車而過,海牛則以緩慢而堅定的步伐踏浪前進。至潮間帶後同學也嘗試體驗挖蚵並認識養蚵行業的細節,目前的養蚵產業為一年一獲。帶隊踏查潮間帶的李大哥也表示,養蚵真的很辛苦,也必須和自然搏鬥,如果遇到颱風等災害,都會讓蚵農大失血,目前還可以依靠海牛帶來的觀光收入賺一些外快,但整體而言農村青年仍多往大都市去發展,期盼能夠將芳苑的蚵田與海牛特色發揚,讓更多年輕人能夠返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