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活

原鄉踏查 我的學校就在潟湖邊

原鄉踏查 我的學校就在潟湖邊

位於台南七股的光復國小本學期也啟動創意閱讀與數位應用學習計畫。21日的課程由黃惠君老師帶領,帶領孩子拍攝校園特色,並錄製由小朋友親自擔綱演出的導覽大使影像,來介紹校園特色植物與景觀。並且參訪七股知名的番茄達人陳爺爺,訪問陳爺爺如何在鹽分地帶的土壤上成功種植出甜美的小番茄。
台南光復國小已是第二年參與神腦基金會創意閱讀與數位應用學習計畫,不少孩子更曾參與去年的計畫。今年的計畫仍由去年的推手黃惠君老師帶領。光復國小全校僅有38位小朋友,是一個迷你小學。但校園內卻保有豐富的生態資源,不僅有紅樹林地景,操場尾端更有一個小型潟湖,讓光復的孩子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光復的大家長黃懷慧校長也嘗試於潟湖中養蚵,讓孩子實際體驗過去的鹽田風光。去年更以光復三寶一片,拍攝出七股的鹽田風光與蚵產業。
目前光復的孩子共有17位同學一同參加拍攝紀錄片的課程,且年齡層分布平均,每一年即幾乎都有人參加。目前黃老師依照年齡分成三組,低年級組為撰寫及演出生態劇。中年級組則為校園導覽大使的主力,將成為片中介紹校園的光復大使。高年級組則為拍攝主力,今年度以校園和黑面琵鷺為主題,將結合黑面琵鷺生態與校園地景來進行拍攝。日前校內已邀請南台科大戴子堯教授來校為同學介紹黑面琵鷺生態,並實地帶同學外出拍攝黑面琵鷺。
21日的課程主要為校內地景導覽的畫面試拍,由中高年級同學共同搭配,拍攝中年級孩子介紹校園地景的畫面。中年級同學已逐漸將介紹文稿背熟,於校內各點都可侃侃而談,除了介紹了潟湖的動植物生態,豐富的生態系也讓孩子隨手都可以找到招潮蟹及彈塗魚,讓鏡頭畫面有更多素材,也於鏡頭前展現了校內復育成功的紅茄苳及紅海欖等濕地植物。
拍攝完校內地景後,也由黃校長帶領全班同學至七股的番茄達人陳國賓爺爺居處,拍攝訪談陳爺爺的番茄田。不巧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孩子們也只能在室內採訪陳爺爺,無法拍攝到結實累累的番茄田。陳爺爺也說明在鹽分地帶種植作物的辛苦,必須不斷和土壤的鹽分搏鬥,不間斷地用淡水洗去土壤的鹽分,才能種出夠大的番茄,否則因土壤的肥份不夠,作物總是無法順利長大。一般可以一年兩穫的土壤,在七股地區往往僅能一穫。且若是遇見颱風導致海水倒灌,更常讓已經淡化鹽分的土壤重新鹽化,讓之前的辛苦皆功虧一簣,諸多困難之處也讓同學了解了從事農業的辛勞,也結束一天的課程。
黃老師也表示,目前的課程以週三下午為主,預計到暑假時將會再開設密集班,將影片剪輯與需要補充拍攝的部分完成。孩子們對於影片的拍攝都有濃厚興趣,即使是即將畢業的六年級,也和老師約好暑假要回來將作品完成,親手完成自己的作品。

看詳細
大家來學黏土動畫!-新北大成國小

大家來學黏土動畫!-新北大成國小

大成國小今年首度與神腦基金會合作,製片經驗豐富的賴皓韋主任向本會申請「創意閱讀與數位應用學習計畫」,深獲評審肯定。今年課程邀請不少專業導演與藝術工作者擔任講師,給予學生優質資源。目前以五年級班級為學習主力,共有20多位小朋友一起上課,當天也邀請到阿皮耶藝術畫室的地瓜老師(蘇仰志)與梅子老師(孫梅芳老師)來為小朋友教導有趣的黏土動畫。
 
課程內容主要由賴皓韋主任規畫,其本身也對紀錄片創作充滿熱忱,去年以《謝謝妳一直都在》一片入選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影片,該片同時也是他的第一部紀錄片創作,首作便獲如此佳績,大大鼓舞其繼續創作的信心,今年更帶著小朋友一起拍攝,讓孩子自己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除此之外,今年也邀請周修名導演擔任講師,實際教授拍攝影片的各項分工,未來也預計邀請周世倫導演擔任講師。本次上課以動畫為主,課程為期兩週,讓孩子親手製作第一部動畫。地瓜老師也向小編談及,製作黏土動畫,對於培養小朋友的藝術創作,是相當好的途徑,其中包含雕塑(捏黏土)、繪畫(畫背景)及電影(動畫),三種模式一次滿足,是他相當推薦的課程。
 
當日由地瓜老師主要授課,先讓同學提問,讓大家說說覺得動畫是什麼,也解釋動畫是藉由接連不斷的圖片視覺暫留原理,讓畫面可以動起來。地瓜老師讓小朋友看著一張一張的圖片,現場體驗將圖片快速翻頁後,圖片上的人物果然跟著動起來。同學也了解到,不過幾秒的動畫,需要的圖片張數竟然驚人的多,讓小朋友驚呼做動畫果然不容易。
 
接著老師播放之前指導的小朋友製作的黏土動畫、以及Steve cuts的動畫短片《man》,說明透過劇情和音樂可以如何帶起觀眾情緒。也一起討論了劇情和角色發想的優先順序,地瓜老師提到,如果同學一時想不到劇情要怎麼構思,可以先試著創造自己的主要角色,等角色的設定出爐後,再來想如何利用這些角色來發展劇情,這樣的思考方式也讓小朋友跳脫了劇情卡關的地獄,大家紛紛開始聯想自己的創意角色。
 
接下來的時間老師請同學分成四組,每一組需創作出自己的動畫片。老師先請大家想動畫的人物設定,接著用畫圖方式讓角色具像化,再用文字將劇情寫下。賴主任也加入和小朋友一起發想故事。等到故事大綱出爐後,大家就開始動手來做自己的黏土動畫主角囉。
 
梅子老師教導如何畫出動畫背景,讓劇情不同場景都有各自風景。同學們手腦並用,開始捏製動畫主角,從風靡一時的菇菇方吉、到冒險奇兵的老皮,都化身劇中角色,在大家投入創作黏土之際,上課時間也到尾聲,下次課程將實際進入動畫製作,老師也請大家利用課餘時間將角色捏完整,下次上課就是小導演們準備開麥啦的時間囉。
 
大同國小位於三峽區,臨近的居民以產茶為主,校內也發展茶特色,更有一間茶藝教室,全校約有100多位學生,校內老師不少都有美術背景,因此也都很支持學生的藝術教育。目前的課程以五年級為主,賴老師另外則以社團方式,聚集了一群對拍片有興趣的同學,從上學期便開始培訓影像製作的經驗,也戲稱是精英班。目前精英班同學已經在實地拍攝,拍攝校內的太鼓隊與溜蛇板的小朋友的故事。拍攝接近完成,預計將於畢業典禮前完成影片。
 
賴主任也表示,目前精英班的同學共有六位,剛好四五六年級各兩位,未來希望用三年的時間,逐年累積創作經驗,三年後能夠讓學生有能力創作長片或更複雜的主題影片。這些同學經過半年的訓練,對器材的操作也都已經熟稔,現場也看到小朋友聽從賴主任的指揮,順當的把上課紀錄的器材都架設完備,儼然訓練相當精實。

 

看詳細
精彩紀錄片課程 發揮學童拍攝想像-高雄美濃國小

精彩紀錄片課程 發揮學童拍攝想像-高雄美濃國小

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於5月6日來到高雄的美濃國小,今年度與龍肚國小合作的創意閱讀與數位應用學習計畫擴大辦理,與美濃愛鄉協進會的黃蝶季合作,邀請美濃國小、廣興國小、福安國小等校的小朋友一起加入,讓課程真正踏出校園、貼近社區。當天共有四校近40位小朋友一起於美濃國小參加課程。並由教學經驗豐富的龍肚國小二馬老師(馮志仁老師)與野上野下工作室的連偉志老師一同授課。
 
龍肚國小已和神腦基金會合作三年,主要由二馬老師帶領校內的影音社團進行紀錄片創作,歷年來累積不少優秀作品,並培養許多孩子對紀錄片的興趣。作品獲得許多獎項肯定,包括連續兩年獲得神腦基金會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的小學組銀牌獎。拍攝主題多元,從孩子家中的傳統產業的《南頭河麻油》,到充滿童趣、介紹鄉下孩子遊戲的《鄉下野孩子》等片,尤其堅持以客家母語貫串影片,是一大特色。
 
今年課程更嘗試與更多學校及社區協會合作,將紀錄片教育擴及大美濃。近年來美濃積極發展當地文化特色,由美濃愛鄉協進會舉辦的黃蝶祭也是當地的重要活動,也是臺灣第一個民間社區自發的「生態祭典」。目前協會於美濃區的小學推動里山行動藝術課程,原訂計畫是希望推動社區地圖的繪畫,但與二馬老師及連偉志老師討論後,便轉為以紀錄片的方式紀錄社區,除了能更生動的紀錄社區外,也讓小朋友能學習到拍攝紀錄片的過程。
 
經過討論後,各校皆有預定拍攝的的主題,如美濃國小以社區特有的湧泉為題;廣興國小以臨近的鍾理和紀念館為發想,希望以文化為主題;另福安國小則以希望拍攝社區古蹟特色;龍肚國小則延續去年的鄉下野孩子系列,將拍攝更多鄉下孩子的玩耍經驗。目前全班同學約近40人,以美濃國小最多人,共有17位,將分成4組拍攝;廣興國小與福安國小都是約4至5人,共分兩組;經驗最豐富的龍肚國小則有5人參加,也分成一組。馮老師表示,許多學生都是第一次嘗試,不會強求每一組都能有完整作品出爐,但希望每一校都能有自己的作品。今年黃蝶季總召劉逸姿小姐也說明,每一個學校都會有一位協會駐校老師來協助帶領。
 
5月6日的課程已經是第二次上課,上週已經教導大家對於三種鏡位的認識,包括全景、中景、特寫。這禮拜先幫大家復習一下。二馬老師先播映龍肚國小的作品《鴨子鴨子》,讓大家由鴨子鴨子中認識三種鏡位畫面於影片中的組成順序為何。也建立小朋友對攝影術語的共通認識。
 
學習後便是實地練習的時間,如何拍出穩定可用的畫面也是今天的練習重點,二馬老師也教導大家如何將相機拿穩,避免晃動的方式,接著給大家三個功課,分別是要拍出每一段15秒的定鏡畫面,共要拍出遠景、中景、特寫三段影片。小朋友也分組進行,在美濃國小內找尋拍攝的主題。
 
拍攝完成後,大家回到教室檢視拍攝成果,二馬老師先播放龍肚國小的短片《廁所變便變》,讓小朋友再次復習三種鏡位的拍攝,也檢討剛剛部分同學的拍攝,也預告下次將搭配藝術課程,帶小朋友拍攝美濃國小臨近的湧泉地貌,結束了當天充實的課程。
 

看詳細
彰化大同國中學子鏡頭出擊 紀錄芳苑海牛人文影像

彰化大同國中學子鏡頭出擊 紀錄芳苑海牛人文影像

神腦基金會今年首度與彰化大同國中合作創意閱讀與數位應用學習計畫,帶領孩子拍攝具備彰化特色的紀錄片。4月30日首度帶隊至芳苑拍攝全世界獨有的海牛。由大同學中何婷婷老師與王教哲老師帶隊,至牛墟訪談養牛人家並實際體驗搭成海牛車,不僅與蚵農訪談了養海牛的心路歷程,也為海牛留下眾多珍貴的影像紀錄。
 

 
大同國中由何婷婷老師於校內成立電影創作社,招攬對電影創作有興趣的同學一同加入,數年下來成績斐然,社團成員已經累積許多作品。社團目前以八年級(國二)同學為主力,上學期已經培養這批同學拍攝其他社團的活動做為小試身手。這學期開始挑戰長度較長的紀錄片。這次共有15位同學加入拍攝紀錄片的行列,共分三組,拍攝主題包含彰化芳苑的海牛、熱門的微熱山丘鳳梨酥產業以及彰化特有的植物蘋婆。其中以拍攝海牛組的人數最多,共有六位同學組成海牛特攻隊拍攝團隊,4月30日也是海牛特攻隊首日外拍。
 

 
拍攝第一站由芳苑地方文史工作者魏清水大哥帶領同學來到彰化現存唯一的專業販牛業者洪阿田伯伯的牛墟。洪伯伯所販售的牛以耕作牛為主,目前牛墟中仍有八至九頭成牛。同學也把握機會詢問有關飼養牛隻的種種問題。洪伯伯也提及,過去農業社會養牛盛行,商機最好的時候每年可以交易出四百多頭牛,現在每年僅剩三四十頭牛的交易量,目前生意僅能勉強下去,因時代的轉變,耕作牛的市場也已成夕陽產業。養耕作牛有許多的竅門,和一般肉牛不同,必須教會牛拉犁與拉車,有許多技巧很怕等他退休後,也跟著失傳,期待政府能夠重視這類傳統文化的保存,有管道讓這些技術能夠傳承下去。
 
拍攝第二站則探訪芳苑目前惟一的海牛第二代洪昭龍大哥,洪大哥是目前養海牛的人家中唯一的第二代年青人,其他會駕馭海牛的幾乎都已經是老人家,另外養牛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照顧牛隻也需要許多專門的紀錄,農村也面臨人口外流與老化的狀況,要有第二代願意接手實屬不易。過去海牛是因應蚵農養蚵的產業,需要依賴牛車將養蚵人家載運到海邊的潮間帶,海牛與養蚵產業是一體共生的。但過去需要依賴的海牛,現在已經被機器三輪車的鐵牛所取代,雖然蚵農仍在潮間帶裡養蚵,但帶著蚵農前進潮間帶的,已經是馬達帶動的三輪鐵牛,機器鐵牛在速度跟載重的能量上都勝過海牛,現在僅有部分的人家仍以海牛從事載蚵的工作,更多時候則轉型成觀光海牛,載運觀光客至潮間帶體驗挖蚵。
 

 
洪大哥於接受同學訪問時,也分享了一般農戶在飼養海牛的種種。其實牛的體質相當敏感,在路上拉車時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驚嚇,例如車輛太過靠近或有巨大的聲響,都會影響牛隻的狀況,更嚴重時可能會讓牛暴衝,因此並不是每一隻牛都適合上街拉車,也都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再者談到目前海牛的現存情況,除了飼養戶面臨高齡化的情況外,目前牛隻也面對同樣的問題,隨著農耕牛的市場衰微,不僅是牛隻來源變少,過去養牛需要的自然環境也逐漸稀有,從前隨處可見的水塘與草地現在都已經越來越少。且海牛的功能早被機器鐵牛取待,許多目前的海牛人家都不願意再養新牛。目前僅剩下八頭現役海牛,三年後可能數量會再減半,凸顯了海牛文化面臨消失的危機。他也將家中的海牛取名小龍女,自己則稱自己為楊過。
 
最後一站的探訪行程,同學至芳苑最大的普天宮外集合,實際參與搭乘海牛至潮間帶的行程。由海牛主人八十四歲的李福相爺爺與他的海牛伙伴小白一起帶領同學至潮間帶體驗挖蚵。許多同學都是第一次搭乘牛車,興奮之餘也不忘在牛車上和李爺爺持續訪問。至潮間帶體驗海牛只能在每天退潮之後,才能下海。在前往潮間帶的途中,也不斷有其他蚵農駕駛機器鐵牛超車而過,海牛則以緩慢而堅定的步伐踏浪前進。至潮間帶後同學也嘗試體驗挖蚵並認識養蚵行業的細節,目前的養蚵產業為一年一獲。帶隊踏查潮間帶的李大哥也表示,養蚵真的很辛苦,也必須和自然搏鬥,如果遇到颱風等災害,都會讓蚵農大失血,目前還可以依靠海牛帶來的觀光收入賺一些外快,但整體而言農村青年仍多往大都市去發展,期盼能夠將芳苑的蚵田與海牛特色發揚,讓更多年輕人能夠返鄉工作。
 

看詳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