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分類

2018 中學組 佳作─重現kaxabu

時間洪流不停地往前走,人們邁步前行,科技、技術不斷進步,然而,有些文化逐漸被淡忘⋯
在這個名為守城的社區,有一群文化的傳人,守護悠久的葛哈巫文化,成立葛哈巫文教協會,希望能讓葛哈巫文化永遠流傳。
-
【製作團隊】簡祐筠 許珉瑄 陳盈錞 陳香霖
【指導老師】邱錫塘
【評審評語】在有限的篇幅中,試圖勾勒出關於噶哈巫族群文化歷史背景、重要性與情感記憶,是相當用功的作品。雖然在拍攝技術與影像敘事能力上都有不足,但並不減損這部影片作為人類學研究與文化保存影像資料的價值。

看詳細

2018 社會組 銅牌─獅甲運河邊

1950年代,以屏東排灣族為主的原住民為了謀生,相繼遷移至獅甲運河旁邊陲的土地生活,為都市發展提供廉價的勞動力。
1990年代,填平的運河成了城市中心路段,在都市夾縫中生存的拉瓦克部落族人的生活被迫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中,自此,大小迫遷不斷⋯
-
【製作團隊】陳庭旭
【評審評語】拍攝很多有意思的空鏡;在有機會煽情的地方,導演選擇不煽情,節制,實屬難能可貴。

看詳細

2018 社會組 佳作─洲尾末夏

「洲尾」是台北市北投區「洲美」社區的舊地名,2018年夏天,是大家與這片土地話別的最後時光。這裡自清朝初期便有先民移墾,因地理因素限制,仍保有許多特色風情。屬於他們的回憶或長或短;或淺或濃,都會隨著開發案帶來的工程被埋藏起來,拆遷以前,居民與孩子們在最後的盛夏,用生活、音樂與創作記下自己的樣子。
-
【製作團隊】傅逸佳 盧沛丞 謝欣耘
【指導老師】鍾宜杰
【評審評語】拆除遷移中的社區,孩子們把握最後一個夏天,在田野裡騎車奔跑,在廢墟房舍間穿梭,大人們則感嘆著歷史消逝,質疑開發與進步的意義。生動的跟拍攝影,留下最後的歡樂與惆悵,生動好看。

看詳細

2017 小學組 金牌─雪隧世代

臺北搬來的謝家,常常往來宜蘭和臺北之間,他們已經整整走了十年的北宜高和雪隧。而這十年,也剛好是謝清懷和他的同班同學,離鄉或返鄉過程中,共同或是唯一的記憶。清懷跟他五個同學一起走過這217年來所有宜蘭對臺北主要的交通要道,竟發現他們穿嶺出雪隧後是看不到龜山島…
-
【製作團隊】蘇錫彥 趙偲羽 張秦嘉 王逸宸 陳蕎芯
【指導老師】謝清槐 許家昇 蘇勝祥
【評審評語】由老師、同學與家長總動員,以雪隧開通十週年為發想,引發孩子們進行街訪,也親自體會不同時代的宜蘭人去臺北的路徑。影片企圖心不小,也展現了大人與小孩攜手合作的成果,結合了媒體教學與歷史踏查課程。

看詳細

2017 小學組 銀牌─守住南郭1920

社區裡有一群老房子稱為「南郭郡守官舍群」,從1920開始便是縣政府高等官員宿舍。然而,老建築在環境和時代的變化下,多是以拆除收尾。
我們相信「有認識才會有尊重,學會尊重才能珍惜」。
建築物是時代的見證者,我們透過行動和城市裡的人一起讓「南郭郡守官舍群」活過來,地方的故事繼續說下去。
-
【製作團隊】朱紹瑄 謝宜軒 高語謙
【指導老師】吳嘉明 陳宥妤
【評審評語】這是一部紀錄片,也是一個田野的實踐,老師帶領一群小朋友共同關注老建築,企圖保護歷史文化資產,令人不禁對下一代懷抱更高的希望。特別是老建築的再利用,不再只是創意行銷的商場,而成為小朋友學習知識的田野空間,真的很棒。

看詳細

2017 小學組 佳作─走揣水餅的人情味

一年一度的岳王祭典,是長興國小學生必修的課程,令孩子們開心的是祭典結束後,每個人手上拿著傳承百年的水餅,幸福的品嘗著。臺南地區水餅的習俗只限特定地區(永康、新化、仁德),本影片旨在透過水餅認識家鄉主要的傳統文化,探討傳統節慶和生活的關係,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
【製作團隊】周子馨 嚴泓淳 郭旻宜 程泱錤 許燁綾
【指導老師】陳文凱 宋幸眞 郭綺文
【評審評語】田野調查觸發行為的決定,行為的決定再觸發敘事的脈絡。層層疊疊觀照內在原點的好奇心,逐漸擴張成一部耙梳歷史,卻同時也映照當代變化,層次豐富的紀錄片。
 

看詳細

2017 小學組 佳作─路

有條路高大聳立,好像一條巨龍在俯視著他們,童稚的心靈知道這條路可以帶他們去內心嚮往的地方、做想做的事,買想要的東西,公路與心路複雜的交織著,帶著武塔村未來的主人翁邁向未知的世界。
-
【製作團隊】卓越 徐樂 古彥星 曹格安 吳汯家
【指導老師】張仁民 賴勇達 游政男
【評審評語】武塔村很安靜,孩子們的願望很單純。
那條高高的路彷彿是個隱喻,交通的便利,仍舊難以承載孩子們的想望的未來。

看詳細

2017 中學組 銅牌─田.滿 2:重生(完整版)

2016年,也是雪隧開通10週年。雖然帶來繁榮與人口,卻也產生宜蘭人沒有面臨過的現象。
「不做不會怎麼樣,因為事件依然在發生。做了就會很不一樣!因為撇開名與利,我們已經踏出關心家鄉的一大步!」
堅持做對的事情。我們不是完成了一部影片,而是完成了一份使命與社會責任。
 
-
【製作團隊】黃峻傑 蔡辰緯 黃書凡 曾詰淩 林宥蓉
【指導老師】李易倫 張家豪 顏廷伍
【評審評語】兩年前田滿1已讓人感到驚艷,沒想到兩年後再次看到田滿2的延續,製作依然精良完整,藉由紀錄片的長期觀察與探索,此舉讓人想到小川紳介的精神,期許田滿的製作團隊未來能夠有更加長遠與廣闊的追蹤,讓宜蘭的農業現況有更加完整的描繪與思辨。

 

看詳細

2017 中學組 佳作─家鄉四草WAY

四草的生態特別美,早期這個地方的產業是以農業為中心,卻因為海水倒灌,使得農田無法耕作,而導致產業轉變成養殖漁業,沿海地區則出現了養蚵業。然而時代變遷,環境被破壞,小漁村漸漸沒落,但是背後還有一群默默守護著家鄉的人。
-
【製作團隊】黃郁芸 羅芊鈺 賴宥瑜 王健勳
【指導老師】何婷婷 王教哲 何彩雲
【評審評語】談區域變動,很少用這麼溫柔,以家人訪查為線,兼述產業,環境,及家族情感的流動,也反映出作者藉攝影機,和被攝者彼此倚靠的需要。

看詳細

2017 中學組 佳作─鹹酸甜的蜜密

員林,古稱林仔街,是半線地區近年來經濟發展最為顯著的城鎮,但很多人不知道,員林過去曾靠著農業、食品加工以及觀光,在產業界盛極一時,但隨著健康與養生意識抬頭,衛生法規的嚴格,傳統蜜餞的製作遇到空前的考驗。
曾經是聞名全台的員林蜜餞,會偏離時代巨輪的軌道而消失在歷史中嗎?
-
【製作團隊】陳姿霖 曹芷綾 陳學全 許嘉哲 劉上煜
【指導老師】何婷婷 王教哲 張珮珊
【評審評語】製作技術相當純熟完整,記錄著蜜餞廠的興衰與農民的心酸,以及實驗所的多方觀點,提供更深入的討論,實屬佳作。

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