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活

人與自然的共存共榮-大鞍國小

人與自然的共存共榮-大鞍國小

南投大鞍國小位於竹山鎮山中,居於海拔700公尺,學區面積廣達53公平分公里,從學校向外望出,層層山巒,縹緲霧中,美不勝收。大鞍盛產冬筍與烏龍茶,為關注農藥對農民本身及消費者健康上的損害,學校聘請畢業生家長陳儀龍老師,到校園實施無毒農業耕耘,並配合神腦愛心小農場的計畫,希望以漸進的方式影響學區農民轉型。




大鞍國小今年第一次申請神腦愛心小農場的計畫,目前在一樓教室旁邊的一塊地先種植及在二樓天台上利用盆栽作離地栽種,一樓教室旁雖然種植範圍不大,但土地肥沃,目前種植了茄子、高麗菜,訪視當天陳老師帶著二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採收了四根茄子,在過程中,陳老師教導學生該如何看茄子是否成熟可以採收,及如何採收茄子,之後帶著學生到二樓天台利用盆栽種植,盆栽種植是一星期種一盆,到目前已經持續六週的種植作業,陳老師帶來有機土及廚餘推肥,讓學生兩個人一組將有機土及廚餘推肥充分攪拌,再將育苗(黑葉白菜、奶油白菜)種入盆栽中,並自行製作了兩桶液肥,一桶是用米糠、糖蜜加山泉水培養多樣化菌種,用在剛種植的時候,一桶是豆漿液肥,用在以長根的菜葉上。
 

為推動無毒農業耕作,大鞍國小希望透過神腦愛心小農場計畫做為響應,向下扎根,進而影響學生家長,及附近社區農民,更培養孩子對生態土地的關懷,在實作的過程中,引發孩子對土地的認同感,了解環境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進而產生尊重關懷大地的情感。


 

看詳細
田野鳳鳴曲-高雄鳳鳴國小

田野鳳鳴曲-高雄鳳鳴國小

高雄鳳鳴國小位於高雄市小港區最南端,校地總面積19,052平方公尺,近年來因小港區邊緣土地禁建解除,造成大量工業用地、港口興建,導致農耕用地減少,加上年輕人嚮往簡單生活,大多不想繼承家業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工作,老一輩的長者又力不從心,以致於種植面積銳減,學生無從得知農事生產過程,更無法體驗農作樂趣,與土地感情漸行漸遠。有鑑於此,神腦基金會與學校設計了一系列食農教育課程,希望透過愛心小農場計畫執行,喚起家長與學生對土地的感情。



 
鳳鳴國小從104學年開始規劃校園農園的計畫,今年首度與神腦愛心小農場計畫合作,目前農地由各年級小朋友維護,一年級小朋友種南瓜、皇帝豆;二年級種玉米;三年級小朋友種紅蘿蔔跟白蘿蔔;四年級小朋友種紅藜;五年級小朋友種蔥,經過一個學期的種植小朋友也紛紛將種植心得在學習單上呈現,並將農場耕作的場景畫下來,從小朋友的畫作當中,可以看出小農場帶給小朋友的收穫豐富,其中特別的是,老師和小朋友共同創作的詩歌,成為今年鳳鳴國小運動會的會歌。


 
隨著時代變遷,多數的農地早已消失殆盡,鳳鳴國小因接近大林埔工業地區,正飽受空污的影響,未來也將面臨遷村的問題,但學校老師沒有放棄,努力規畫最完善的教育環境給孩子,希望藉由愛心小農場的課程喚起孩子對家鄉對土地的熱情。



 

看詳細
結合新科技的特色小農場-龍目國小

結合新科技的特色小農場-龍目國小

今年已是第三年參與神腦愛心小農場計畫的龍目國小,在今年度的計畫中,學校將指示牌加入QR code,並讓學生自行創作指示牌的內容,讓來賓在參觀愛心小農場時,也能更數位化的使用手機作即時觀看,另外在去年發展的烏克麗麗社團加入愛心小農場中的創作歌曲,在今年也納入學校代表性社團,至社區龍安宮去表演。

 
龍目國小位於大樹區龍目社區內,是社區當中的最高學府,在社區與家庭教育的期待下,龍目國小發展出一系列的小農場課程,並發展成為學校的特色。





校園今年愛心農場發展延續前年計畫,期勉學生在蔬果種植中,寫下自己對栽種蔬果的想法,解說並繪製愛心農場繪本繪製,特別的是今年加入了QR code的解說牌製作及雲端分享,不僅讓小農場訊息可即時更新外,也可讓學生學到不同的科技運用。校園沙坑因去年種稻成果不盡理想,所以今年改種玉米,後山的菜園作物種類多到讓人驚嘆,例如像地瓜葉,牛奶白菜、韭菜、鳳梨、醜豆,因白菜菜蟲較多,學校老師都一大早起來菜園抓蟲,老師的用心可見一班。



為了不讓社區人口持續外流,學校期望透過神腦愛心小農場計畫,努力發展校園特色,希望吸引社區學童就讀外,也促進龍目社區持續性發展。
 

看詳細
食農x樂活=幸福的光復國小

食農x樂活=幸福的光復國小

位於雲林縣虎尾鎮邊陲地帶的光復國小面積2.0739公頃,自三年前開始籌辦稻鴨農場,以食農教育為主軸,透過農事課程、通識學習活動以及社區總體營造三個層面進行教學與推廣,在孩子的心中種下友善大地的種子。經過師生們的努力,目前已經頗具規模。今年首度參與神腦愛心小農場計畫,沈美杏校長表示:「神腦的理念跟我們很相近,早就該申請計畫,讓整個教學能夠有更完整的規劃,實在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有別於以往種植水稻的規劃,在一期水稻收割後,全校一起在稻鴨耕種區種植地瓜,由專任農事教師帶領學生體驗種植的過程,照顧作物,學習農業技能;在菜園的部分各班級老師依課程需求規劃種植的蔬菜,特別的是三年級老師要讓學生們看到昆蟲,而選擇種植十字花科的白菜。

 
學校也運用現在很夯的『AR-擴增實境』與『3D列印技術』延伸到農場教學中,融入「小小解說員」單元,由各班導師帶著孩子以光復教育農園的景點,進行解說導覽,以科技結合農業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7月份神腦基金會舉辦的教師工作坊結束後,光復國小廖本琪主任將厚土種植的原理帶回學校,應用在農場周圍抑制雜草上面。在土壤上舖一層厚紙板,再蓋上黑色抑草蓆,效果相當顯著,也讓學生們有不同的農事體驗。

看詳細
BD農法的實踐家-慈心華德福高中

BD農法的實踐家-慈心華德福高中

慈心華德福7年級共四班,農事課程規劃將每班28人分為2組(A組、B組),這學期A組每週到田裡工作一次、同一時段B組在室內上課,下學期兩組課程互換,以精緻的小班制讓全部的學生都可以實際參與課程的每個部分。開學以來星期五遇到不少休假(包括颱風、補假),這班的進度嚴重落後其它班級,今天的任務就是要順利完成3條菜畦整地、拔草、種下菜苗。



 
湯譜生老師先用中耕機協助同學鬆土後,班上的男士們自動的拿起耙子將土裡的雜草耙出,女生們動手撿拾雜草並整理到一旁的空地,陸續的將萵苣、青椒的菜苗種下後,大伙便忙著將稻梗舖在菜畦上。連日的雨勢讓稻梗吸收不少水份,更添搬運時的重量,此時譜生老師很細心的提醒:「要將稻梗靠攏到菜苗腰間兩側做苗的支撐,『簡稱靠腰』」,同學們聽到這個簡稱,都放聲大笑,原本有些疲累的身心獲得釋放後,更努力的讓每個小苗都有靠腰。


有客製化靠腰的菜苗都還是垂頭喪氣、病奄奄的,譜生老師說是菜苗買回來後經過太陽曝晒,脫水的現象。種到土地裡若僅僅澆水的話,苗依舊是重症患者、救不回來的,我們可以應用的法寶是為每株苗上戴頂帽子加強保溼一蓋上荷葉,經過一天一夜後拿掉,他們就能夠健康長大囉。
 

一旁的社群農夫們拿著今天在田邊控窯的地瓜、筊白筍慰勞辛勤的青年農夫們,也分享一早巡田的的戰利品-大批福壽螺,這是慈心華德福獨有的現烤螺肉哦!不過,不是要拿來吃的,而是實踐BD農法的精隨,將福壽螺的灰燼回歸田園大地,用味道嚇阻螺子螺孫不要再來田裡造次,也讓土地吸收螺的能量,作為土壤的養分。
 

▲學生正在整地 湯譜生老師正在講解怎麼種植
 

看詳細
【愛心小農場】從「小」學包粽,樂業國小慶端午

【愛心小農場】從「小」學包粽,樂業國小慶端午

台中市樂業國小上星期才歡喜收割今年小農場裡的一期稻作,為讓學生更加認識米食文化,特別選在端午節前由愛心媽媽、家長們帶著五年級、幼兒園學童一起包粽子為全校師生的營養午餐加菜,也希望透過互動式的活動,在玩樂中輕鬆認識節慶米食的由來。




 
樂業國小已經連續第三年參與神腦愛心小農場計畫,除了一般蔬果、稻米種植外,去年底移動廚房完工後,孩童們在「從產地到餐桌」的學習上能夠有更方便的輔具。透過整學年食農課程的引導,五年級同學已有許多料理的經驗,雖然大多是第一次包粽子,小廚師們個個架勢十足,折粽葉、包配料的手感非常純熟;幼兒園的孩子在愛心媽媽手把手的協助下,眼神中閃耀著專注的光芒,綁上綿線、完成固定時嘴上掛著的笑容,相信一定可以做出愛心滿滿的味道。

 
熱騰騰的肉粽出爐後,雖然分不清楚哪顆是自己包的,學童們還是吃的津津有味。張添琦校長表示:「我們透過不同的活動,搭起家長與孩子們同樂的橋樑,希望能夠在小學階段,建立良好的親師生關係,讓孩子有更多快樂、難忘的兒時回憶。」神腦基金會周燦德董事參與活動後也表示:「樂業國小在食農教育課程的設計上,處處看的到敬天、惜福與感恩的元素,人格教育做的很踏實,實踐神腦基金會辦理愛心小農場計畫的理念,令人相當感動。」

 

看詳細
好幸福!官田國小在校園內為水雉打造家園

好幸福!官田國小在校園內為水雉打造家園

官田國小為推廣食農教育,從三、四年前開始讓學生參與農事活動,而官田以盛產菱角聞名,為了讓學童們就近觀察菱角田間生態,一直希望在校園裡開闢菱角田。自去年九月參與神腦愛心小農場計畫後,終於可以一償宿願,將校園口小農場劃分為水田與旱田,水田以水稻、菱角田輪作;旱地則以短期蔬果種植為主。





水雉常棲息於菱角田間,故被戲稱之為「菱角鳥」,隨著繁殖期接近,官田國小師生早已利用大水桶育菱苗、清理水田、施放菱苗等,加快替水雉做家的腳步,只希望能一睹水雉在校園內飛舞的景象。為了維持菱角良好的生態環境,菱角田裡也兼種筊白筍,全校學生們輪流進行田間管理,每個孩子都很期待看到水雉在校園裡飛舞的景像。神腦基金會5月初委託前花蓮農業局長杜麗華老師到校訪視時,杜老師也建議:水田可分為四區,種植多樣化植物,除了建立可食地景外,也兼顧水田生態多樣性。


林保良校長表示:校方自編的校本課程教材「官田紅菱」、「小水雉的超級奶爸」、「少年阿寬的奇幻旅行」等三本繪本都是以在地食材、生態為主,希望孩子們可以結合農事活動及系列課程,深化對地方的認識與情感。



 

看詳細
色彩繽紛的校園可食地景-忠孝國小

色彩繽紛的校園可食地景-忠孝國小


高雄市鳳山區的忠孝國小,自去年九月起加入神腦愛心小農場後,整個校園彷彿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般的,連常來學校運動的社區居民,都明顯感受到學校有些不一樣。最深刻的感受是來自「校園變乾淨了」,這要從忠孝國小第一個小農場用地-植物園說起,植物園10多年前因故廢棄後大門長年上鎖,經年累月的積累塵垢變成學校的髒亂點,學生們謠傳此地鬧鬼,也編織出許多駭人的鬼故事,更無人敢接近植物園區。
 
甫接任衛生組長的柯佳儀老師與校方溝通後,決定在暑假時與退休校工楊爺爺一起整理植物園,依其屬性改造成愛心小農場。以植物園的生態池為界,右邊劃為10多個菜畦,左邊遍植多種果樹並作為堆肥的場域,整體環境美化了,作物收成也可以提供學校營養午餐之用。
 
植物園裡栽種菜苗、廚餘堆肥由學生負責之外,日常照顧都由楊爺爺負責,才供應穩定的蔬菜量給廚房。為了讓學生完整參與農場運作,校方另闢警衛室後的閒置土地讓學生們全程自己動手實作,整地後分成12個菜畦,其中2個菜畦以土耕為主,種植雜糧與蕃茄;另外10個菜畦參考國外作法訂製木板箱種植,每一個菜畦由一個班級維護,學生用混種的方式自行設計裝置藝術,故每塊木箱皆有超過5種以上的作物,色彩繽紛、創意十足,兼具植物忌避作用,而且不同時節皆有作物可以採收。
 
校方也以行動支持食農教育,目前已辦理過3場教師研習營,讓老師們更有概念如何利用農場融入教學。包括請學生到農場採集早餐食材,自製烤土司夾蛋與生菜沙拉、做九層塔蛋、各式花草茶、製作手工皂等,3-5年級的學生目前也加緊腳步製作小麥穗卡片給應屆畢業的學長姐,神腦基金會也期待小朋友們在師長們用愛心澆灌的小農場裡,可以快樂的學習。

看詳細
生涯探索與食農課程的完美結合-員東國中

生涯探索與食農課程的完美結合-員東國中


員東國中座落在新竹縣竹東鎮群山環繞的山坡上,學生多為農家子弟,因此校方藉由食農教育,讓學生在校園中很自然的「手摸泥土、親近土地」,感受土壤的溫度,讓教室的課程實踐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去年甫加入神腦愛心小農場行列,從整地、作畦開始即捨棄社區中耕機及小型挖土機的協助,讓孩子們自己滴下汗水付出,培養關懷家鄉、愛護自然的情懷。好在正值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們精力無窮,一點一滴打造農場,看著作物長大、收成,對於辛苦的耕作過程也就沒有太多抱怨,反而更能認同友善耕作的理念。   由於校內土質非常貧脊,校方到處打聽改良土壤的方法,才意外得知學區內的軟橋社區是新竹知名的自然農法社區。軟橋社區發展協會得知愛心小農場計畫後,對學校的教育理念相當感動,不藏私的教師生們利用當地木材場的廢木屑與校園落葉混合成有機肥,假以時日土質應該可以獲得大幅改善。   孩子們也在生物課學到廚餘堆肥、橘皮酵素的製作原理,自製液肥澆灌作物,雖然土質不好、蟲害多,經過幾次全軍覆沒的慘淡經驗後,現在已經小有不錯的收成。小農夫們甚至在母親節,有創意的送媽媽自己親手種的可食蔬菜花後,再煮成創意料理孝敬媽媽,讓收到的媽媽相當感動。 主持計畫的輔導室唐妍蕙老師也嘗試將食農教育課程與生涯試探結合,意外拓寬了課程深、廣度。例如:栽種配合農業職群-園藝科、畜牧保健科;農產義賣配合商管職群-行銷規劃與管理;農產創意料理配合餐旅職群;農產品加工(例如:碗粿)配合食品群;農產商品設計配合設計群;香草加工與農產品檢驗(例如:手工皂)配合化工職群。學生參與的過程,反應、投入都非常正面,讓唐老師感性的表示:『經過將近一年的農場計畫,小農場對學生的品格教育、責任心的培養、同學情感的加深,都有明顯的助益,與單純課本上帶給學生的知識不同,看著孩子的成長,讓做老師的我,也很有成就感,謝謝神腦基金會一路上的支持與陪伴。』

看詳細
將生活融入教育 培育校園小農夫-精華國中

將生活融入教育 培育校園小農夫-精華國中


新竹縣新豐鄉精華國中今年第二年參與神腦愛心小農場計畫,去年與七年級自然課結合食農教育,以溫室栽種短期蔬菜為主。由於精華的學生家裡大多都有菜園,食農課程增加學生與家長的互動,廣受學生好評。今年擴大至全校70多位學生,以混齡教學由八年級生的老手擔任助教,協助新手體驗,假日及寒暑假學生都會自行排班到學校,細心呵護屬於自己的小農場,種出來的蔬菜也不負所望、非常甜美,讓學生們提昇不少自信心。
 
然而,三月份栽種的小白菜竟感染白銹病,而且蔓延的速度飛快,整間溫室的蔬菜都發現其蹤跡,讓學生們相當苦惱。適逢4月底神腦基金會委託專家到學校訪視,前花蓮縣農業局長杜麗華當場建議:白銹病相當難以杜絕,溫室所用的培養土、種子都需要經過殺菌過程,並採低密度種植,應該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及傳染力。
 
為深化青少學生們對自然農法的認識,上學期學校旁的農友提供洛神花讓學生採收、製作蜜餞、果醬、花茶等加工食品。這學期校方特地在校園內開闢室外農地種植玉米與洛神花,老師們更設計一系列延伸課程與教案,將食農生活融入課程中。然而首次將農場移出溫室馬上就讓學生們嘗到苦頭。首先是農場的位置受大樹遮蔽,有先天日照不足的地勢之劣;清明節前後連綿細雨的天候影響,加上排水不良讓植栽飽受泡水之苦,洛神栽全軍覆沒,僅存玉米田裡零星的玉米株還在奮鬥。
 
這次的經驗也讓師生們對大地萬物有更謙卑的態度,從農地選擇、菜畦設計與作物管理都有很大的學問,朱紋秀校長直言:在食農教育的路上我希望學生們不要怕跌倒,碰撞後努力克服的經驗,都是日後出社會後的養分,這也是我們老師要教給學生的人生態度。

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