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桌,是台灣特有的飲食文化。從早期練習陣頭時的「飯湯」開始,隨著時代的演變,這群「刀煮」接班人,依然找到了屬於他們的生存之道。
荒野親子團三年前開始在公園辦自然體驗活動,用行動改善公園。突然,疫情衝擊而活動被迫停止,幸運的是,疫情並沒有澆息他們的熱情。
在雲林出生長大的我們,這次選擇了解養豬產業的旅程。參訪了養豬場、拍賣市場、和新興產業,我們看見了這個行業面臨的難題以及解決方案。
遠從黎巴嫩來台的Tony,在北成國小旁經營多多沙威瑪早餐店,講話很大聲。他的口頭禪是「寶貝!」,每個客人都是他的寶貝!
今年暑假,老師帶我們一起做「海洋環境行動研究」,訪談部落漁人與海洋專家,我們更深刻感受到大海「這個冰箱」魚越來越少,越來越小。
怡亭從小一直和越南母親一起生活,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卻有著對新二代的歧視和霸凌,導致怡亭在某段期間也歧視著自己的媽媽。
一位高中青年回到外婆家,因為學校也有農務課程,因此隨著外婆下田,想起自己在學校務農的經驗,發現有機栽種保護了環境是農業的價值。
我們永遠清楚別人,卻永遠不明白自己,不明白我是誰?即使是好友、室友亦未能真正了解真正的我,我又是誰呢?
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宋文生一家人,30年來在大母母山育苗種樹,希望種回一座原始林,面積超過100公頃,復育山林的行動,也逐漸獲得回響。
孫子的寒假報告想瞭解自己的外公,於是開始深入探討外公的職業、社會地位、日常生活與人生夢想,理解外公「國寶」的社會地位與人生歷練。
傳說中有一種很好吃的菇菇,藏在南澳鄉的某個地方哦! 讓我們一起去問問林豪老師、凱弦老師。大家準備好了嗎?「菇菇歷險記」現在出發!
膽曼部落青年有感於祖先的山林知識和技藝漸漸消失,邀請耆老傳授傳統製筏技藝,加上寧埔國小學童的參與,老中青三代一起找回共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