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桐有個男孩,時常關注路邊的小草,在他心裡,「雜草」不僅可以當食物吃,還能治病;這裡就像大自然給予的禮物,讓他發現許多「草系寶石」。
樹林里的黑皮學園,學生平均年齡83。周鶴接到了黑皮學園入學通知,當起了一日老人學校的學生,也體會了這些老同學之間深厚的情感。
我們在五給防⾵林學到了,林投、⽊麻⿈、⽉桃、⿈槿、海檬果給我們的⽤處。因為⼈類在五結沙灘亂,所以要種五給來刺他們。
民國97年中興新村規劃為高等研究園區,新闢之道路,阻斷原先的排水系統,基地產生積水現象,卻吸引無數生物在此棲息繁衍。
有一群人熱衷拍攝廢墟,探索鄉鎮巷弄去尋找廢墟。在緩慢風化及崩壞的歷程中,他們拍攝廢墟的每一圈年輪、每一道痕跡,記錄著廢墟的生命。
總鋪師林明燦堅守心中的「古早味」,並將自身對辦桌文化的堅持,實踐於職業精神之中。總鋪師在佳餚背後的付出與敬業,守住臺菜原有的樣貌。
我與朋友們的二十歲生活記事。 成長不需要和解,帶著悲傷和迷思,我們也能走到更遠的地方。
跑外送就像遊牧民族一樣,不知道下一個目標在哪裡。達到目標時,這些現實與夢想的迷惘,我們或多或少都曾有過的,只能一直堅持下去。
在我的家族裡,同一天迎來兩件大事。 有送走兒子的媽媽,也有迎接兒子的媽媽,然而生命是反覆的循環與更替。
王慰慈就要離開30多年的教職,接連而來的家庭變故,讓她頓時失去方向。慰慈教授回顧多年教育生涯,尋找著離開並踏出新旅途的勇氣。
宜蘭縣深溝村的陳阿公,鼓勵所有後輩投入農業。透過無私地分享,陳阿公也成為大家的老師,教導大家農村的智慧、喚回大家對土地的熱愛。
織者帶上了他們的 Gabang(被毯)走進山裡,試圖以軟性表現方式介入極度陽剛的場域,大量的編織品在此包紮大自然的傷口⋯